成果主要内容

1、成果内容

(1)创新形成了党建+工作模式。厚植兵团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铸牢了奉献边疆农机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之魂。

(2)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院士及老教师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集聚学科优势资源,多渠道多方位延揽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夯实了边疆农机教育之基。

(3)构筑了边疆农机科技服务高地。立足兵团大农业大农机,构建“需求牵引担任务、科研创新重转化、夯实基础建平台、协同融合尚育人”的育才机制,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了边疆农机事业“留人、育人、成人”平台。

(4)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机人才。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农机31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要素育人协同,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了一批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新时代戍边人。

2、研究方法

(1)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模式

农机专业教师队伍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创新“党建+”模式,坚持把支部建在师资队伍上、建在学生培养上、建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建在科研服务上,确保教育教学科研推进到哪里、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在哪里。

党建+师资队伍建设: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到首要位置,构建五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通过橱窗、文化墙、网络平台、兵团农机科普基地等宣传老一辈农机人的先进事迹,加强阵地建设,厚植兵团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党建+人才培养: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各环节,构建实践育人基地,系统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同时,狠抓过程管理,实施兵团精神育人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党建+学科专业建设:选拔学科带头人担任支委,推动党建向生产、教学、科研等一线延伸,将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党建+科研服务: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兵团各师团场、生产一线及企事业单位,围绕生产一线技术瓶颈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服务,依托党建主题活动,在农牧团场、企业等建立科技+党建示范点,助推党建与科技服务“双融双促”,不断强化样板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品牌影响力,如在南疆图木舒克银丰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教育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南疆科技服务工作站等。



(2)坚持引育并举,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引进陈学庚院士及其团队,聘任罗锡文、任露泉、赵春江3位院士为特聘教授,构建院士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二是强化师资博士化培养,克服师资短缺的困难,将17名青年教师送到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三是注重博士师资引进,先后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技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7名博士毕业生来院工作。四是集聚资源培育领军师资,培养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教学能手3人,宝钢优秀教师4人,兵团英才等省部级人才7人,入选校级3152高层次人才12人(其中领军3人,拔尖1人)。形成了院士领衔、6名国家级领军人才担纲、15名省部级人才为核心骨干的教师队伍,成为新疆及兵团、乃至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人才高地。


(3)坚持产学研融合,构筑区域农机科技服务高地

需求牵引担任务:团队立足兵团“大农业、大农机”,解决区域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围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特色林果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农产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向开展科研创新与科技服务,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5项,发表学术论文357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446项,其中发明专利94项,出版专著/教材52部。

科研创新重转化:创制棉花铺膜铺管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新型农机装备68种,服务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在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建成农业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52个,成果应用示范与转化22项。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2019-2020年连续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领域十大引领性技术;残膜回收技术装备成果实现技术转化,转让金额1000万元。

夯实基础建平台。团队依托石河子大学优势资源,构建“实验室、研究室、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技术服务”一体化平台,先后建成棉花生产技术现代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10个,全国科技小院2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31个。

协同融合尚育人。团队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自制加工番茄自动分选实验台、番茄果秧分离实验台、棉花采摘性能实验台等41台套,制作棉花自主导航铺膜铺管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装备案例110个,打造学生全过程参与科技特派服务团队36个。同时通过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坚持产出与需求导向,构建高素质农机类人才培养高地

建体系:团队以农机专业“培养怎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导向,明确“区域经济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彰显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农业工程学科获部省合建学科建设支持,先后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自治区高原学科。面向区域农机装备人才需求,强化专业建设,构建了本-硕-博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高素质农机人才培训班、农机技术培训等开展边疆农机人才培养。

重改革:在本科人才培养上,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重点对农机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优化了“支柱+核心+自主”31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是 “保证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个支柱,强化专业内核和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果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整合和评价方式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深挖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强化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升农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尚育人:农机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运用多样育人元素,聚焦教学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和心灵课堂,促进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和道德实践协同发展,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校企协同指导,聘任50余位行业拔尖人才为校外实践导师,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农机专业高素质人才。